ballbet贝博BB
优秀工程
政策法规 您的位置:首页 > 优秀工程 > 基础工程
中电环保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3年,《关于全方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指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美丽中国建设任务依然艰巨。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行业经历几十年的粗放式发展,集中于补齐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末端治理,以水环境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大气治理为主的环保产业格局已形成。环保需求升级,推动技术迭代,生态环境治理行业将围绕“源头减量化+资源化+末端治理”,开启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跨越式发展。

  水污染治理行业是发展最成熟的环保板块,精准、科学治污将逐步替代传统粗放式治污方式。中国工业水处理领域,面临石化工、电力、印染、新能源、半导体等重点及新兴行业水资源消耗和废水排放强度大的问题,实现污水资源化再生利用、零排放成为新目标。我国城镇水环境治理领域,城市地区污水治理市场增量已放缓,但乡镇地区污水处理率远低于政策要求,存在污水解决能力不足、管网建设困难,乡村黑臭水体、污水直排等问题,强化溯源治理、控制重点让水受到污染的东西排放,实现控源截污、提标改造、流域治理为关键。

  “十四五”期间,污水治理有望下沉至乡镇地区、小流域黑臭水体、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业端污水资源化再生利用等,有望释放市场增量,小型化、分散化、生态化污水处理技术及装备或将具有旺盛的应用需求,以及“合理盈利、按效付费”机制可能带来污水处理价格调整提升,工业废污水零排放、中水回用、市政污水提标扩容、水环境治理等未来仍将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与现代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固态废料呈现量大、面广、类多的特点。目前,固废处理行业市场占有率分散、产业化水平与市场集中低,尚未形成行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垄断的局面。大宗固态废料综合利用、建筑垃圾和农业废弃物、危险废物处置等仍存在短板,市场需求存在比较大缺口;污泥量逐年增加,但处置标准不完善,稳定化、规范化、有效化处置率低;土壤修复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项目集中度持续降低,技术水平与规模化修复能力存在提升空间,市场远未饱和。2023年关于污泥处理、生活垃圾等顶层设计的具体方案相继出台,明确固废治理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污泥处理处置产能提升将是未来投资热点,污泥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置设施建设将提速,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依然艰巨,土壤修复市场空间逐步释放。

  国内烟气治理最重要的包含电力与非电领域,当前电力领域治理成果显著且发展成熟,已出现规模较大的环保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形成行业内第一梯队;目前,行业发展表现为小型锅炉和非电领域拓展,大多分布在在提标改造市场,逐步从传统火电行业向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非电市场扩展,非电市场成为主战场,产业业态表现为:BOT项目模式逐渐替代EPC模式;非电烟气治理技术得以大规模工程应用;参与者众多,资质、业绩仍是市场之间的竞争中获胜的关键。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新建煤电配套建设的超低排放工程建设项目,释放烟气脱硫脱销市场空间;实现VOCs高效治理的同时兼顾碳减排,源头替代与清洁生产、降低过程泄漏、高效末端治理将释放出更大的市场空间,排污权交易及碳交易将逐步打开环境监视测定市场空间。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行业无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不属于强周期性行业。依照国家现行政策,可预见,政策驱动生态环境治理行业释放更加广阔的空间,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

  公司深耕生态环境治理行业二十余年,主营水务、固危废、烟气治理及产业创新平台等业务,在工业水处理、城镇污水及水环境治理、固危废、污泥耦合、土壤修复及餐厨垃圾处理、烟气及VOCs治理、高端装备及智慧环保等市场细分领域中,凭借领先的研发技术、成熟的项目经验、优秀的人才团队,完成了众多大型优质工程,并获得多项国家级环保示范项目。在核电水处理、电力水处理等大工业水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位于国内行业前列,客户涵盖了电力、石化、冶金、煤化工、煤矿等国家重点工业公司,并拓展至亚洲、欧洲、一带一路国家等海外市场;在城镇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领域,已投资建设或承建、运营近30个污水处理项目;在污泥耦合处理领域,建设近20个污泥耦合处理项目,苏州和南京化工园污泥干化耦合处理(国家试点)项目首批通过验收,已成为国内污泥耦合处理示范基地及行业领军企业。

  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国务院发布《关于全方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大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集中解决力度,加快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十四五”深入攻坚,实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十五五”巩固拓展,实现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十六五”整体提升,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坚持做到“全领域转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设、全社会行动”。

  2023年以来,我国从法律、监管、经济多维度发布生态环境政策与制度,资源化利用、区域联防联治、碳达峰碳中和等系列政策陆续推出。1月,发改委等发布《关于推进建制镇生活垃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方案》,到2025年,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建制镇建成区基本消除收集管网空白区,实现生活垃圾污水解决能力、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解决能力全覆盖;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推动跨部门综合监管的指导意见》,强调加强跨区域监管联动,加强大气污染、水污染、固态废料转移等跨区域联防联治;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建议》,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聚焦“协同治理、分类推进”,在黑臭水体治理、生活垃圾污水和厕所粪污协同处理上实现突破,生活垃圾治理聚焦“补齐短板、提升水平”,健全收运处置体系,推进垃圾分类、源头减量;7月,发改委等发布《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年)》,到2025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00万立方米/日,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网4.5万公里,新建、改建和扩建再生水生产能力不少于1000万立方米/日;全国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达到70万吨/日以上,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日以上。

  随着多项生态环境治理政策自上而下逐一落地,政策红利逐步释放,生态环境治理技术不断创新,实现污染物治理的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生态环境治理的各细分领域市场空间不断深化扩大:

  2023年2月,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开展2023年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资金主要支持纳入农村黑臭水体国家清单名录且黑臭水体面积达一定规模的地级及以上城市通过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系连通、水生态修复等综合性、系统性治理措施;3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整建制全要素全链条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实施方案》,建设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构建农田退水排放生态缓冲区,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推进生活污水与畜禽粪污、厕污、农产品加工废水等协同治理;4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十四五”第三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的通知》,第三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15个,适当向经济基础好、配套能力强、城市洪涝治理任务重、投资拉动效益明显的省份倾斜;7月,水利部等发布《关于加强非常规水资源配置利用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全国非常规水资源利用量超170亿立方米,具备条件的地区集蓄雨水、海水及海水淡化、矿坑(井)水、危险水利用规模进一步扩大;12月,发改委等发布《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污水处理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取得积极进展,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

  2023年以来,水环境治理领域的政策集中于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农村污水协同治理、城镇水资源利用等细致划分领域,乡镇污水处理与水资源利用的细分市场有望释放,小型化、分散化、生态化污水处理技术及装备或将具有旺盛的应用需求,公司的废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脱盐水、海水淡化等工业水处理业务,以及城镇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分布式水质/体净化综合治理等城镇水环境业务将迎来更大的市场空间与市场机遇。

  2023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农业废弃物收集利用处理体系,加强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推动农村里的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及时清运处置,推进厕所粪污、易腐烂垃圾、有机废弃物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5月,生态环境部等印发《危险废物重大工程建设总体实施方案(2023-2025年)》,到2025年,通过国家技术中心、6个区域技术中心和20个区域处置中心建设,提升危险废物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利用处置技术研发能力以及管理决策技术支撑能力;1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继续开展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工作的通知》,试点时间延长至2025年底,省级部门加强领导,结合当地实际,合理确定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单位数量和布局;发布《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加强垃圾和污水处理甲烷排放控制,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综合整治,提高填埋气体回收利用水平,到202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60%左右,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

  随着上述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土壤污染治理、生物质发电等政策的实施,对于量大、面广、类多的固体废物治理面将逐步扩大、深入,固废产业特别是污泥、生物质等耦合处理、土壤修复等业务发展前景明确,提升市场空间得以明确,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张。公司固废产业下的污泥干化耦合处理、土壤修复等业务的市场前景和空间,将迎来快速的增长。

  2023年2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做好2023—2025年发电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出组织开展发电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有关工作;;4月,工信部等《关于推动铸造和锻压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铸造用生铁企业参照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要求开展有组织、无组织和清洁运输超低排放改造;6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推进实施水泥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关于推进实施焦化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到2025年,重点区域水泥企业50%左右的水泥熟料产能、焦化企业80%左右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到2028年,全国力争80%左右产能完成改造;11月,国务院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比2020年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氮氧化物和VOCs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0%以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浓度分别下降20%、15%,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总体达标,北京市控制在32微克/立方米以内。

  随着上述政策实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动,超低排放、火电烟气治理领域新建项目增量空间以及非电烟气治理细分领域的市场增量空间巨大。公司在烟气治理的战场上,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碳达峰碳中和做出更大贡献。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节能环保服务业务”的披露要求:中电环保是生态环境治理服务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营:水务、固危废、烟气治理,包括:工业水处理、城镇污水及水环境治理;固废危废、污泥耦合、土壤修复及餐厨垃圾处理;烟气及VOCs治理;高端装备及智慧环保等。

  工业(电力、石化、冶金、新能源、煤矿、建材等)和城镇环保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包括:研发设计、核心设备制造、装备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设施运维和项目投资等。

  公司经多年创新发展,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一体:水、固、气产业;左翼:发挥创新平台及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功能,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等;右翼:加速资本运营,发挥扬子江环境集团暨扬子江环境研究院、创新中心等平台载体作用,联合产业基金,进行产业投资和资本运营;以EP、EPC、BOT、EPCO、设施运维及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智慧环保等商业模式,打造了智慧环保系统集成、环保设施运维、创新平台运营三大业态,拥有废水处理零排放及纳滤膜分离、全膜法水处理、分布式智慧水体/水质净化、污泥干化耦合处理四大特色业务,客户覆盖大工业与市政领域。公司资质齐全:环境工程设计甲级、环境设施运营甲级、环保工程专业承包一级、市政公用工程总承包、机电工程施工总承包、压力容器及ASME设计制造等。

  为石化、核电、新能源、冶金、煤化工、煤矿、火电等国家重点工业客户提供从原水、脱盐水及废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到零排放全过程业务,综合服务能力突出,包括:废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再生水利用、零排放、原水、脱盐水、海水淡化、凝结水精处理、循环水等系统工程,主要业务模式为EPC、EP。

  废水处理零排放及纳滤膜分离特色业务:公司通过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水专项,成功研发“零排放”自主创新技术和集成系统,入选《国家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征集》,结合纳滤膜分离技术,通过废水源头分质、末端减排,有效实现中水回用、废水达标排放、资源回收,达到最终资源化利用与“零排放”,具有“节能降耗、低污染、智能化”等优势,已在电力、石化、冶金、煤化工、新能源、精密制造等工业领域成功推广。

  全膜法水处理特色业务:采用公司自主研发的全膜法工艺及系统设备,有效分离及浓缩水中悬浮物、有机物、盐类等污染物,具有“高效去污、绿色脱盐、废水减排、节能降耗”等优点,出水品质可以达到工业高纯水标准,已在石化、冶金、煤化工、火电、新能源、电子等工业水处理领域广泛推广应用,市场占有率位于全国前列。

  为客户提供城镇及工业园区废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水环境综合治理等业务,主要业务模式为EPC、EPCO、BOT。分布式智慧水体/水质净化特色业务:采用自主研发的CBS模块式一体化装置,主要包括“高效沉淀/气浮+悬浮污泥床/三相增强生物反应器”等核心技术,入选《生态环境部绿色“一带一路”技术储备库》。该技术按照“源头截污、就地净化、集散结合、净水回补”的思路,在黑臭河道、泵站前池、污水汇集区域就近设置,具有“装备模块化,布置灵活,工期短;出水品质高、可回用;可计量;智能化运行”等特点,具备智慧水务、系统节能、资源回用等优点,为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达标提供保障,有效实现了智慧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绿色低碳等双碳目标。

  公司旗下中电环保固废产业,采用专利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污泥干化耦合处理工艺及系统设备,形成以污泥干化耦合处理技术为核心,污染场地土壤修复、餐厨垃圾处理、油泥处理、危险废物处置、垃圾焚烧发电、农林废弃物发电、生物质耦合发电等相互交融的发展模式,主要业务模式为EPC、BOT。

  依托自主研发的污泥干化耦合处理核心技术产品(获评国家“一带一路”百强环保技术、入选《国家工业和通信业节能技术装备推荐项目》)、系统方案及商业模式,联合国央企与产泥单位,顺应国家推行的“燃煤+生物质耦合发电,规模化协同处理固废”模式,落实国家“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政策方案,为城镇和工业客户提供污泥处理系统解决方案。利用电厂余热对污泥干化处理,再与电厂燃煤耦合发电,是一种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有效利用燃煤电厂富余产能、低品质蒸汽、烟气治理等系统,达到节能控煤、干泥热值利用、超净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以及污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规模化处置,解决了城镇污泥围城的环境污染问题,助力建设“无废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目前公司污泥设计处理总规模近300万吨/年,污泥干化耦合焚烧,生物质能可控煤减碳,经核算,每年可对应减排约10万吨二氧化碳,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排放,为“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做出贡献。

  为客户提供城镇及工业园区一站式、全方位的土壤修复解决方案,贯彻“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理念,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等管理手段,针对不同类型土壤中的污染物,采用原/异位固化稳定化技术、原/异位化学氧化还原技术、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地下水抽出处理技术、地下水修复可渗透反应墙技术、多相抽提技术、异位土壤洗脱技术等技术,提供工业污染场地、耕地污染场地、矿山污染场地等土壤修复服务,将地块污染物移除、削减、修复使其土质要求达到再使用的要求,切实解决工业废物、生活垃圾、农业药剂等引发的土壤污染问题,实现土壤资源循环再利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

  3、餐厨垃圾处理:餐厨垃圾经过预处理后,进行三相分离,其中分拣出的粗固渣外运焚烧,油脂外售,液相和分离出的有机质固相混合后进入厌氧发酵系统生产沼气,沼气处理后进行利用,沼渣沼液经固液分离后,固渣外运焚烧,沼液进入渗滤液处理站,处理达标排放,实现资源化利用。

  4、危险废物处置:通过稳定固化法、化学法等预处理方法,对危险废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改性,达到无害化程度后通过锅炉、水泥窑或专用焚烧炉安全焚烧、卫生填埋等实现安全处置。

  5、含油污泥处理处置:含油污泥首先进行筛选调质,调质产生的油泥进入加热罐进行加热,经过三相分离机分离,水、油分别回收处置。分离的固体与筛选产生的固体一起进入固体分配装置,再经预处理后进入浮选系统,浮选产生的固体进入热分离单元,产生的固渣综合处理,产生的液体(油和水)回流至回收装置。

  公司旗下的中电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大气污染防治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火电、石化、冶金、焦化、建材等客户提供烟气脱硫、脱硝、除尘等超低排放、余热利用及VOCs治理等综合服务,主要业务模式为EP、EPC、BOT。公司自主研发的烟气治理一体化核心技术,包括:CCFB半干法脱硫(具有核心技术与业绩优势)、石灰石石膏法和氨法脱硫、SCR、SNCR及尘硝一体化、布袋和湿式静电除尘等超低排放综合治理技术等。最新研发的CEEP-HLDI钙基干式脱硫和炉HTR-3SO脱硝技术,前者适用于焦炉、工业窑炉、生物质锅炉等烟气脱硫,具有脱硫效率高、系统简单、脱硫灰可综合利用的特点;后者适用于工业窑炉(玻纤窑炉、沸腾炉等)、燃气锅炉等烟气脱硝,具有脱硝效率高、系统简单、投资运行成本低的特点。公司核心技术注重降耗减排及资源回收利用,以山西焦化600740)脱硫脱硝项目为例,单个项目每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万吨,在大气治理这个主战场上,参与碳达峰、碳中和计划。

  公司旗下的中电智慧科技公司,是专业提供智慧环保、智慧工厂等全方位智慧产业解决方案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双软企业”、“软件骨干企业”、“AAA信用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司贯彻“工业互联网+”、“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创新理念,为石化、市政、电力、冶金等客户,提供智慧环保、智慧水务、厂网河一体化监控平台、智慧工厂、数字化工厂、智慧园区、自动化系统、能源管理、物联网系统、安防系统、智能仪表等系统解决方案。

  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动化等数字科技,打造“工业互联网+环保”模式,打造集信息收集、传输、反馈、监控、预警、运营、管理为一体的智慧环保一体化平台,实现对工程建设、项目运营、工业生产等全周期、全系统的监控管理,具备“自动化、可视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特点,实现精细化管理、实时把控能耗,降本增效、高效节能、绿色安全,发挥数字生产要素的效能。

  发挥上市公司综合优势,联合“政产学研金才”资源,按照“一体两翼”模式,加强特色产业,打造环保产业创新平台,实现平台收益。平台采用股权合作、投资并购、平台孵化等措施,通过人才团队与技术引进,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向环保产业转化,整合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

  平台包括“3337”内容:三区(国家级环保服务业集聚区、生态环境产业创新集聚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定位环保高端服务,突出科技创新,提供环境治理第三方服务);三联盟(国家级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定位科技成果产业化,突出产业创新);三载体(研发载体-扬子江生态环境产业研究院、产业载体-扬子江环境集团、人才双创载体-南京环保产业创新中心暨创新公司)以及七大特色功能(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加速、智慧环保、产业基金、展示推广交易、高端装备集成及综合服务等)。

  成果转化方面:采用自主研发、创新联合体及产学研合作模式,以嫁接高校、院所科技研发优势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成果产业化进程,提高公司技术开发与转化能力,促进技术创新;同时,申请并获得政府专项补助的支持。

  产业孵化方面:平台作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采用股权合作、平台服务和产业孵化等多种形式,发挥“平台孵化器”功能,包括:

  通过股权合作方式,平台已孵化了:扬子江生态环境产业研究院,“平台型新型研发机构”,系联合东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其人才团队、江宁开发区管委会创建,通过市级新研机构备案,以市场需求导向研发,发挥平台的“造血功能”,针对核心技术攻关,设立专项课题和经费,与科研院校进行“课题分包”,有效解决科技应用“最后一公里”,赋能产业创新发展;南京环保产业创新中心暨创新公司,“平台型人才公司”,系联合南京大学及其人才团队、江宁开发区管委会等创建,形成“平台投人才、人才助人才、成果市场化”创新机制;扬子江环境集团,“平台型产业载体”,系联合市、区两级国资平台,采用混合所有制形式,致力于扬子江流域水、土环境治理,助力长江大保护。

  通过平台服务和产业孵化方式,平台已集聚高端人才团队近30个,引进和孵化企业60余家,拥有专利、专有技术和软件著作权等超五百项,为政府引进人才、孵化企业、吸收就业提供服务,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平台孵化的国科环境集团、国科环保研究院等企业,与公司形成业务互补,助力产业链延伸及项目承接,并创造房租收入。近些年,公司加大平台物理空间建设,投资建设生态环境产业创新集聚区(一期),支撑平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引进、产业孵化加速。

  公司秉承“改善环境、创新务实、合作共赢”的宗旨,奉行“诚信、创新、卓越”的经营理念,坚持“人才引领、敬业精业、价值共享”的人才观和“做强主业、做优平台”的发展思路,发挥“系统解决方案、精英团队与核心技术、品牌业绩、创新平台与产业资本”等优势,形成了“一个平台、两类客户、三项主业、四大优势、五点特色”的发展格局。未来,公司将继续发挥细分市场龙头优势,以价值创造为目标、改善环境为己任,为工业企业、政府提供生态环境治理及资源化循环经济服务,为股东创造持续稳定的回报,为人才提供实现价值的平台,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设“天蓝、水清、地净”的生态环境,缔造驰名中外的百年中电。

  公司始终以“水+固+气”为产业中心,致力于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系统解决能力,具备生态环境治理的研发设计、核心装备制造、设备系统集成(EP)、工程总承包(EPC)、设施运维、项目投资及产业融资等全过程综合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全生产过程和全生命周期的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服务。公司资质齐全,拥有环境工程设计甲级、环境设施运营甲级、环保工程专业承包一级、市政公用工程总承包、机电工程施工总承包、压力容器及ASME设计制造等资质,为业务发展与项目承接提供支撑。

  立足水处理与固危废处理领域,通过“工业+城镇废污水处理”向“工业+城镇废污水处理+污泥资源化利用”产业链创新延伸,特别是利用积累的技术和客户优势资源,创新污水及污泥处理的新商业模式,即:以分布式智慧水体净化为核心的水质/水体提升、以污泥耦合处理为核心的固危废处理;同时引进专业化团队,开拓了烟气治理、余热利用及VOCs治理市场;通过并购常熟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提供环保高端核心设备支持。各产业均已具有成熟的团队、技术、业绩、研发储备和项目实施经验。

  在大工业水处理领域,公司提供从原水、脱盐水及废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到零排放全过程业务,综合服务能力突出,其中在某些细分行业,如电力水处理的市场占有率位于全国前列,客户涵盖国家重点工业(包括石化、冶金、煤化工、新能源、煤矿、火电、核电等),已承接实施包钢动供总厂总排废水综合整治、宝丰多晶硅水处理、万华眉山脱盐水及中水回用、新疆新特能源废水零排放、陕西延长石油污水处理、内蒙盛鲁废水零排放、神华包头煤制烯烃及扬子巴斯夫水岛总承包、山东鲁清石化脱盐水及冷凝液精制、江苏德邦化工脱盐水、烟台万华脱盐水、连云港虹洋热电补给水、山东威海海水淡化等水处理项目,客户遍布全国并拓展至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海外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成功实施了巴基斯坦塔尔、巴基斯坦吉航、印度GMR、孟加拉古拉绍等水处理项目。特别在核电领域,核岛放射性废水处理方面,承接了桃花江核电厂放射性废液深化处理系统工程样机合作开发研制,放射性废液排放浓度满足国家对核电厂的排放标准要求,与桃花江核电厂共同研发并申请相关专利;承接的常规岛及辅助系统项目,包括除盐水、海水淡化、凝结水、二回路汽水取样和化学加药等,主要有中核田湾及徐大堡核电(俄罗斯VVER-1200)、中广核防城核电(中国华龙一号)、山东海阳及浙江三门(美国AP1000)、中广核福建BZ核电、华能山东SK核电、江苏徐圩核能,中广核红沿河、防城港、宁德及阳江核电工业废水处理等项目,巩固了公司在核电市场的领先地位。

  在城镇水环境治理领域,公司提供城镇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水环境综合治理(包括分布式智慧水体/水质净化)等,已在国内投资建设或承建、运营近30个污水处理项目,主要包括:宁夏银川、河南登封、南京江宁、常州溧阳、河南大金店、宁夏宁东新区及连云港临港化工园区污水厂,上海某国际知名游乐城污水厂,南京杨家圩黑臭水体治理等。特别是,成功实施了南京分布式智慧水体净化岛示范项目(6万吨/天)、苏州盛泽水质净化项目,并向省内、全国全面推广。在污泥耦合处理领域,公司加大布局力度,已在南京、苏州、镇江、徐州、广东、河南、湖北、山东等地建设近20个污泥耦合处理项目,其中,苏州和南京化工园污泥干化耦合处理(国家试点)项目首批通过验收,成为国内污泥耦合处理示范基地及行业领军企业;已投产运行的深圳项目(深圳治污保洁工程“优秀项目”)设计处理规模2000吨/天,国内最大的污泥处置基地。

  公司通过上述众多优质项目业绩,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积累了大量的优质客户。同时,公司借助资本市场平台,加强与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沟通,积极维护品牌形象,扩大“中电环保”品牌影响力,不仅有利于维护现有用户,同时能以更低的成本争取新用户、推广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新市场领域。在平台合作上,打造“扬子江环境”品牌,已合作成立扬子江生态环境产业研究院、扬子江环境集团,“扬子江环境”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产业布局持续扩展;聚焦污泥耦合处理等再生资源化处理市场,打造产业公司,成为南京市在污泥处理领域的重要抓手。

  公司始终重视“水务、固危废、烟气治理”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坚持持续性技术开发和研发投入,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市场拓展需求。公司以高盐废水零排放技术(入选《国家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征集》)、高效沉淀/气浮三相增强生物反应膜耦合技术和污水模块化装置(CBS)(入选生态环境部绿色“一带一路”技术储备库技术)、污泥干化耦合处理技术(获评国家“一带一路”百强环保技术、江苏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奖)等多项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经市场客户的检验和项目实践的不断打磨,成功打造出废水处理零排放及纳滤膜分离、全膜法水处理、分布式智慧水体/水质净化、污泥干化耦合四大特色业务,实现核心技术的成熟和业务模式的转型。近年来,绿色低碳、循环高效、无害资源化等环境治理理念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治理”等政策驱动,公司紧抓政策利好,精准把握行业方向,积极发挥核心技术与业务优势,实现污水、污泥和烟气等“低碳化、资源化、减量化与无害化”治理,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公司打造的产业创新平台,以市场需求导向研发,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创业、成果转化和产业集聚,孵化高科技企业,赋能公司产业创新发展。近年来,积极创新合作模式,联合政产学研单位,按照股权合作及市场化机制,打造并申报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其中:联合南大及其人才团队、省环科院等,组建“人才创新”平台--南京环保产业创新中心;联合东大及其人才团队等,组建“科技创新”平台--扬子江生态环境产业研究院;联合紫金集团管理的南京市产业发展基金、江宁开发区所属江宁经开投资等,组建市场化、混合所有制的“产业创新”平台--扬子江环境集团。紧抓“人才+科技+产业化”产业创新要素,以实践载体、市场项目,培育创新人才,研发创新技术,孵化创新产业300832)。

  公司牵头组建的国家级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联盟单位共同完成了多项科技及产业化项目;承担了国家十二五、十三五重大水专项、省科技成果转化、省战略新兴产业示范项目等科研项目二十余项,相继组建了“两站四中心”等研发平台,“两站: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四中心: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市政污水深度处理与提标改造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城镇污水深度处理及回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环境保护再生水利用工程技术中心”。平台已被认定为国家级环保服务业集聚区、国家火炬江宁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江苏省生态环境产业创新集聚区、江苏省双创示范基地(优)、江苏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江苏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同时积极创建并申报“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公司始终坚持“人才引领、敬业精业、价值共享”的人才观,突出核心价值观,凝聚志同道合的人才,通过多元化激励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不断完善人才激励和绩效考核体系,提供人才充分发展的平台和机制,激发员工热情;通过各类项目实施的历练、以老带新、线上+线下培训,培育出一批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管理队伍。通过公司发展平台,并提供管理、技术、市场等多通道轮岗锻炼及发展机会,夯实人才梯队,培养综合型人才。同时,公司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持续更新人才结构,提升团队能力,打造高素质、高能力、重务实、善创新的人才队伍。

  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公司在2015年实行员工持股计划,2018年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激发了管理团队和业务骨干的积极性,有效推动公司业绩持续增长;2019年底推行集团化管理,实现了战略规划设定的阶段性建设目标,“一体两翼”格局不断巩固,助推公司快速发展。

  公司通过多年培育、历练,组建了一支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结构合理、团结合作、年富力强管理团队,核心经营管理人员拥有多年环保行业经验,对市场敏感度高,创新意识强,能及时洞察并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使公司在行业发展中抓住先机。同时,公司管理团队具备较强的前瞻性洞察力、全局性统筹力及风险控制力,坚持居安思危,确保公司稳健经营、避开雷区,在解决重大问题上的能力较为突出,能够带领公司稳健、长远发展。

  2023年,面对国内经济内生动能不足、市场需求疲弱等严峻的经济环境,行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为此,公司发挥核心技术优势,强化项目精细管理;同时,公司加强全面管理,实行降本增效、开源节流,降低各项费用支出,以及受部分污泥项目产能未达预期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综合影响,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0,598.73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70%;同时,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581.56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2.55%。报告期主要经营情况回顾如下:

  报告期内,公司全力拓展市场宽度,深耕市场深度,充分发挥“废水处理零排放及纳滤膜分离、全膜法水处理、分布式智慧水体/水质净化、污泥干化耦合处理”特色业务的优势带动作用,在环保细分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其中,公司大力投资布局分布式智慧水体净化站、污水处理厂、污泥耦合处理基地、产业创新品台及设施运维,其资产和营收占比逐步升高。

  公司保持核电市场领先地位,承接福建宁德、山东石岛湾、江苏徐圩等核电精处理,红沿河、防城港、宁德及阳江核电废水处理;紧抓火电基建新浪潮,承接万华化学600309)除盐水及中水回用、华夏电力脱盐水,国信沙洲、国电汉川、国能神华九江、浙能台州、粤电惠来精处理等水处理项目;持续拓展非电水处理,承接中石油吉林石化、联盛纸业除盐水等水处理项目。

  公司全力拓展城镇及工业园区废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水环境综合治理等业务,承接了谷里水质净化、大丰污水一体化处理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公司市政水环境治理业务规模。

  公司加大固危废处理业务市场开拓,加强污泥处理基地全面布局及EPC业务开拓力度,紧抓在运项目新增污泥处理合同的开拓,拓展固废工业客户,承接了华能重庆珞璜污泥改造、泰州天源化工场地生态修复咨询等项目。

  公司积极推进烟气治理市场业务开发,开发适用不同工业窑炉工况的创新技术,成功研发了适用于各种工业炉窑的CEEP-HLDI脱硫、HTR-3SO脱硝等核心技术,承接了新疆可克达拉脱硫脱硝、江西上饶脱销、蚌埠台嘉、德方纳米300769)HTR-3SO高效脱硝、安徽华塑脱硝、合肥新桥热电生物质锅炉脱硫脱硝等烟气治理项目,拓展了玻纤、管式炉、辊道窑、生物质锅炉等代表性窑炉的市场份额,推动在非电烟气治理市场开拓进程。

  生态环境产业创新集聚区(一期)建设工程作为平台服务中心、研发及成果转化中心的支撑载体,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有力推动产业创新平台的建设进程,赋能水、固、气产业创新协调发展。公司联合市、区两级国资平台,采用混合所有制形式共同设立的扬子江环境集团经营良好,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报告期内,公司新承接合同额8.44亿元,其中:水处理6.85亿元,固废处理0.25亿元,烟气治理1.34亿元;截止报告期末,公司尚未确认收入的在手合同金额合计为30.23亿元,其中:水处理17.45亿元(含预估运营合同额8.86亿元)、固废处理11.29亿元(含预估运营合同额10.27亿元)、烟气治理1.49亿元。

  公司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抓手,强化项目全面管理,聚焦项目执行难点,精准发力,明确责任单位,按照合同要求科学制定实施方案,高效管理执行,细化责任分工,加大绩效管理,提高响应速度,强化顾客满意度,做好统筹协调,按时保质完成一批重点项目。

  水务业务:在大工业水处理板块项目实施及运营方面,霞浦核电海水淡化、吉航除盐水及精处理、华鲁恒升600426)脱盐水、榆林化学脱盐水滨华净水站及脱盐水、东明石化劲海脱盐水等项目安全交付;山东鲁清石化除盐水、内蒙盛鲁废水零排放、淮北国安除盐水等项目完成质保验收;包钢废水零排放、碳鑫除盐水、华汪除盐水、宁洲除盐水、德邦除盐水等完成项目调试。城镇水环境治理板块的南京九龙湖、泵站前池等分布式智慧水体净化项目、银川第七污水处理厂项目、苏州盛泽镇水质净化项目(8个站点)、登封旅游新城污水厂项目等稳定商业运行;安澜大道水质应急处理项目试运行稳定具备验收条件。

  固危废处理业务:在污泥耦合处理项目实施及运营方面,完成章丘污泥项目完成安装验收及单体调试;盛泽土壤修复项目顺利实施。目前,公司已在南京、苏州、镇江、深圳、徐州、广东、河南、湖北等地投资建设近20个污泥耦合处理项目,设计处理规模近300万吨/年,各投运项目的系统稳定性和设备可靠性持续提高。

  烟气治理业务:扬州华电脱硝、安太堡脱硫、蚌埠台嘉等项目顺利实施;平朔氨法改造、新疆天能及天辰等项目安装调试;山焦炭黑项目、山焦超净项目等完成审计结算。

  报告期内,公司从项目前期、设计、采购、监造、实施、运营等全流程加强项目全面管理,紧抓项目工期与成本预算,各部门通力合作,控制项目成本,保证实施质量,实现各大项目顺利实施并平稳移交,强化运营项目的“提量、降本、增效”,稳步提升污染物的处理量,提高项目盈利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稳步推进产业创新平台建设进程,2023年公司产业创新平台实现收益约871万元。公司积极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持续强化研发攻关、成果转化、创新产业化等工作,推动了公司技术的创新升级,进一步巩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培育发展动能。公司发挥膜应用技术优势,进行全膜法及纳滤膜应用的研发及跨界拓展(包括盐湖提锂等业务的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及产业化推广),目前处于中试阶段。公司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公司技术团队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报告期内,公司新增专利21项,软件著作9项,截止2023年12月31日,有效专利320项、软件著作权37件,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新技术、新产品的强力支撑。

  公司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不断健全人才开发与培育机制,团队综合素质与能力显著提高。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并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推行“优才战略”,为员工实现价值创造更好的平台,有效激发公司的内生动力,培养英才人员走上关键岗位、管理岗位,加强项目经理评级工作。建立健全内外培训机制,兼顾“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创新学习方法,双向联动促进员工综合素质提升与业务发展。拓宽渠道发掘人才潜质,不拘一格选拔任用“能力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业绩好”的优秀人才,着力培养出一批“高精尖缺”的技术领军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引领作用。通过架构调整、优化业务组合,整合完善集团化管理体系,赋能水务、固危废、烟气治理及产业创新平台发展,蓄势前行。

  2024年,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严峻性与不确定性均在上升,国内经济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内部循环存在堵点等诸多风险挑战,但环保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治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美丽中国”进入落地阶段,生态环境治理行业多维度政策受益。公司将乘势而上顺应国家政策方向、紧抓政策利好契机,发挥龙头优势,以价值创造为目标、改善环境为己任,致力于实现“天蓝、水清、地净”的“美丽中国”。为工业企业、城镇提供生态环境治理服务,为股东创造持续稳定的回报,为人才提供实现价值的平台,实现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设“天蓝、水清、地净”的生态环境,缔造驰名中外的百年中电。

  按照“改善环境、创新务实、合作共赢”的企业宗旨,全面调动公司资源,加大产业拓展力度,夯实“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加大投资建设产业创新平台,打造公司“市场+技术+工程”的铁三角。争做国内一流、国际水平的生态环境治理服务商;各产业突出全员市场意识,加强与外部合作和资源共享,根据市场和客户变化不断调整市场策略,强化执行、快速响应,发挥集团化管理体系优势,运用集团优势资源,聚焦攻克重点大型项目,提升各产业的高成长水平,巩固各细分领域的领先地位。

  水务业务:持续突破新能源、新材料、冶金、矿井水、PCB精密制造等新型大工业水处理领域的中水回用及废水“零排放”等业务,巩固在电力、石化、煤化工等传统行业的领先地位;聚焦市政及园区提标改造、水环境综合治理等市政水务市场方向,加快工业园区、开发园区废污水综合治理、市政污水的再生水回用、河道水体水质提升及分布式智慧水体净化等重点业务拓展;发挥现有膜应用技术优势,加速盐湖提锂、磷酸铁锂等技术研发并实现产业化;布局开拓项目运维、自来水(双膜法)等新领域;加强与平台各载体的合作,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形成规模效应。

  固危废业务:以污泥耦合处理业务为核心,全面拓展污泥、垃圾、农林废弃物等生物质耦合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土壤修复、餐厨垃圾、危废处理及油泥处理等新领域;加大污泥耦合处理EPC业务等市场开拓力度,加强优质污泥处理基地布局,推进重点项目开发进度;已投产项目扩大污泥来源,提高设备运行效率,扩大产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收益水平;积极多领域的拓展新客户和布局污泥处理基地;进一步承接土壤修复项目,扩大市场份额,实现业务模式快速复制。

  烟气治理业务:根据市场情况以及客户需求,扩大半干法脱硫超净排放、高效钙剂干法脱硫技术、HTR-3SO高效脱硝技术等新技术领域的业务量,依托现有典型业绩,实现高效的复制推广;抢抓提标改造有利时机,积极拓展冶金、建材、焦化等非电烟气治理市场领域。研发节能型烟气处理设备并储备碳回收及利用技术,积极响应国家碳中和计划。

  数字智慧环保业务:打造数字智慧环保新质生产力,将充分应用与紫金山国家重点实验室、未来网络产业创新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智慧环保一体化运营平台”项目成果,发挥产业创新平台的产业集聚、技术研发等优势,做优、做强“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大数据”技术下打造的智慧环保一体化平台,为客户提供专业、安全、高效、高附加值的远程运营服务,推动公司向新型工业化拓展,助推生态环境治理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

  公司将研发创新作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秉承“诚信、创新、卓越”经营理念,以科技创新塑造公司核心竞争力,形成行业领先的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助推市场合同承接和新业务板块的拓展。

  着力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推广。公司围绕市场需求和发展战略,采用“内部研发+外部引进消化并举”模式,组建创新联合体,通过与科研院所的定制式技术开发任务来强化协同研发、与国内外企业多形式合作、与产业创新平台内单位加强产学研合作,突出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技术创新研发、技术改造和成果运用水平,以新技术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加强非电工业水处理、生物质发电、场地/矿山修复、生活垃圾处理等固危废处理、非电烟气治理等应用型技术的实质性研发,持续推进全膜法及纳滤膜应用的研发及跨界拓展(包括盐湖提锂等),加强研发团队建设,加大投入,明确责任人,研发成果与绩效挂钩。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公司传统产业,培育新产业板块,改造完善公司产业布局。公司将充分发挥产业创新平台的成果转化功能,采用股权合作、投资并购等多元化市场机制,促进成果转化,加快成果产业化进程;发挥平台孵化器功能,加强已孵化企业与公司、平台内成员及联盟企业形成业务互补,助力产业链延伸,形成产业协同、产业集聚。

  公司业务模式已形成“工程EPC+项目运维”两大格局,经营性资产大幅增长,强化精细化管理,提量降本增效,提升资产运营效率和收益水平,强化安全生产,严格控制成本;严格执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各项目按照“全成本预算、全过程管控及绩效考核”,以抓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控成本提效率,提升项目全过程管控能力;以项目现场实际具体情况为依据,优化设计,提高设计质量;拓宽合格供应商范围,加强过程监督,利用公司招标平台,做到公开透明,严格杜绝内部腐败;加强项目经理把控采购成本与全面质量管理的职责,统筹采购质量、价格、交货进度,整体把控项目实施进度。项目运维上,持续提高南京(九龙湖)水体净化岛、银川第七污水处理厂、登封市旅游新城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项目,以及南京、常熟、深圳、驻马店、镇江等污泥处理项目的产量、单价和设备运行效率,控制运营成本和人力费用,提高资产收益率。

  公司积极营造企业核心价值观,实行“人才引领、敬业精业、价值共享”的人才观,不拘一格选拔任用“能力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业绩好”的优秀人才,培养一批善于经营、勇于担当的领头雁,推行竞聘上岗,优胜劣汰,完善员工梯队建设,提升团队使命感和责任感,打造更具活力的赋能型组织。人才力量稳步增长,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相适应,不断优化健全有利于人才聚集、能力提升、充分发挥作用的机制与环境。不断“筑巢引凤”,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纳社会优秀人才,助推公司快速健康发展;加强员工素质提升,借助公司内部培训平台,狠抓员工综合素质提升,持续出台相关激励措施,对员工自我提升进行奖励;在人才轮岗方面不断突破现有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对于管理人员与核心骨干人员,采用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系统培养结合工作实践,强筋壮骨赋能人才发展。通过机制不断优化,进行内部挖掘具备潜质的优秀人才,给予项目实践历练的机会,培养综合能力突出的技术领军人才。公司不断加强优良文化凝练及宣贯,推动全体员工价值观共识的形成;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并举,在实践中磨砺和选拔人才,任用有能力、敢担当的优秀人才。

  公司将动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章及流程,提高董事会及总裁办公会决策效率,提高人力资源、财务、投资、内控等职能部门的管理效率,确保重大战略和项目加快实施,提高执行力,赋能各产业发展;持续完善法务、采购、质量、安全监督、审计等内控体系建设,强化风险控制,提升规范化管理,保持健康发展。做好财务统筹管理,强化内部财务稽核,强调回款,特别是长帐龄、大额应收款,确保稳健的现金流,全方位推进预算精细化管理,执行各部门、各项目预算考核体系,合理控制非生产性费用支出。根据各产业特点,完善差异化考核体系,强化刚性约束和差异化激励。

  动态完善OA协同办公系统,推进电子印控与电子化档案管理落地实施,通过电子印章规范高效使用和档案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办公效率跨越式提升,提高公司数字化管理水平;充分运用工业互联网开发成果,依托现代化信息软件工具,赋能公司智慧发展、提升效力和效益。

  公司坚持自主创新发展,重点围绕主业积极进行产业投资,特别是围绕特色业务领域,如,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分布式水体净化,生物质发电的污泥耦合发电等。加强横向和纵向并购,横向并购,重点以整合同行业的优质企业(具备人才团队、核心技术、市场等优势资源),逐步扩大公司业务规模;纵向并购,重点关注产业上游具有新技术、新工艺的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资质等优质企业,进一步提高公司综合竞争优势。为此,公司将积极利用各方资源,开拓项目,寻求有价值的并购标的,促进主业发展,推动产业链延伸和资源整合,实现公司价值和股东回报最大化。

  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以及“美丽中国”战略的实施,环保产业仍存在万亿市场空间待释放,但在宏观环境影响下,环保行业市场需求释放滞缓,市场进入下行期。同时,环保行业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细致划分领域的企业较多,各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谋求发展,同时在拓展和延伸业务领域,抢占市场空间,导致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为此,公司将发挥自身团队、技术、品牌、业绩、资质、资源等综合优势,积极创新发展模式,通过与政府及产业基金合作等方式,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形成强大合力,巩固和提升市场、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公司市场范围拓展越来越广,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主营业务收入增加,以及社会整体经济环境下的经营压力偏大、总体资金面偏紧,给公司项目回款带来难度,造成应收账款余额较大,回款周期相对较长。如果发生大额应收账款未能及时收回,将会给公司现金流带来不利影响。

  但是,公司客户主要为各地政府部门或其授权单位,及大型企业,客户总体实力雄厚,履约能力较强。公司强化了项目实施履约管理机制,通过加强合同管理、跟踪客户征信状况、加大催收力度等措施,全力控制应收账款回收的风险。

  公司致力于为工业和城镇提供环保系统解决方案,商业模式包括:研发设计、设备系统集成(EP)、工程总承包(EPC)、核心装备制造、设施运维和项目投资等。营业成本中,设备制造和原材料制造采购成本占比较大,钢材、铜、煤和石油产品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相关成本。受国家经济形势的影响,钢材、铜及化工产品价格受到产能过剩、供给充裕,钢铁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处于相对低位,但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确定加强的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或呈宽幅震荡趋势运行;同时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美元汇率上升,人民币贬值,也导致了进口件价格的上升,上述市场的变化对公司的营业成本带来了压力,也影响了公司的收益。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密切关注设备和原材料的市场价格走势,及时调整采购策略,扩大优质合格供应商范围,实时做好备品备料工作,对冲采购成本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通过拓宽采购渠道、优化供应商配置、强化审计稽核等措施,完善采购管理流程,进一步强化了营业成本控制能力。

  近年来,随着公司业务快速增长,业务布点的区域、新成立的项目公司越来越多,公司规模不断壮大,让管理工作日趋复杂。若公司的管理水平以及人才队伍建设不能适应公司规模扩张的需要,治理结构、内部控制体系未能及时调整完善,公司将面临较大的管理风险。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根据发展现状,及时调整治理结构与制度,通过集团化管理,明确分工与授权,通过OA系统及智慧环保工业互联网全方面推进,提升管理效率,不断完善各岗位职责,强化管理层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增强对各子公司及项目公司的有效管控。公司已经实施了员工持股计划与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计划,通过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管理人才和核心骨干,并通过多种渠道引进人才,让更多有意愿、有能力的年轻人才脱颖而出,优化人才梯队结构,有效降低业务发展带来的管理风险。

  【原创】股市特别报道·公司行动丨近来上市公司密集回购 近60家公司“董监高”净增持

  牧原股份:预计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100亿元–110亿元 同比扭亏为盈

  韦尔股份:预计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加515.35%到569.64%

  杭州: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不再区分首套、二套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统一为15%

  专家:财政部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积极打造积极财政政策的“升级版”

  杭州: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不再区分首套、二套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统一为15%

  专家:财政部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积极打造积极财政政策的“升级版”